設計參數-全棟 [RC梁]
操作步驟
選擇不同參數組,調整各參數,按 才能套用。
※若修改參數過程按 跳出功能,則修改無效。
參數列表
參數名稱 | 說明、default | 其他 |
2.1 有效梁深之算法 | 下拉選單
| |
2.2 d’ | 當2.1選擇固定d’值,則可自行設定梁底至梁底主筋中心距離
| |
2.3 懸臂梁同主跨 | 若勾選,則懸臂梁之配筋量與主跨同,包括主筋與箍筋
| |
2.4 單跨且支撐相同時,兩端主箍筋使相同 | 兩端支撐皆為梁或柱時,將兩端主筋量調整為相同 | |
2.5.1 依編號用大梁設計參數 | 若勾選,則編號符合2.5.2指定為大梁者,就使用大梁設計參數,參看下方示意圖3。
| |
2.5.2 指定為大梁編號 |
參數名稱 | 說明、default | 其他 |
3.1 支數決策方案 | 下拉選單指定決策方案,決定可排列的鋼筋支數
| |
計算(方案1) | 搭配3.1支數決策方案1,可指定梁同層相鄰主筋之最小淨間距
| |
梁主筋最小淨距,cm | ||
梁主筋最小淨距,db | ||
選表(方案2) | 搭配3.1支數決策方案2,下拉選單指定梁表。 | 範例如 示意圖4 |
讀表更新 | 編輯文字檔,內含若干梁表,讀入後取代所有舊表,按 ![]() | |
顯示現值 | 顯示現在所有梁表 | |
3.2 | ||
3.2.1 梁主筋外層最少根數 0~99 |
| |
3.2.2 梁主筋內層最少根數 1~4 | 頂/底主筋若為多層配置時,內層鋼筋之最少根數
| |
3.2.3 梁主筋頂底筋最大層數 2~5 |
| |
3.2.4 大梁:端部梁頂主筋量>=梁底主筋量 |
| |
3.2.5 兩側主筋支數差直通上限 | 當支承兩側主筋根數差值≦此值時,取其大值,使兩側主筋直通
| |
3.2.6 兩側主筋直通之梁寬差值<? | ||
3.2.7 NG時,逕用最小主筋量 |
| |
3.3短梁 | ||
3.3.1 短梁要直通 | 若勾選,配筋時梁淨長太小,則主筋與箍筋取各斷面極值,直通一致 | |
3.3.2 短梁之淨長 | 繪製梁配筋圖時依此值判斷是否為短梁 | |
3.3.3 主筋根數進位門檻 | 計算主筋支數為非整數時,小數點後尾數若大於此門檻值則進位1支鋼筋,小於此門檻值則捨去尾數。
| 示意圖5 |
3.3.4 中段下層主筋放大係數 |
| |
3.3.6 兩端加筋接近時改直通 | 兩端加筋距離若小於此值,則該跨改為直通 | 示意圖6 |
3.4 依心長計算中段範圍 |
| |
3.4.1 上層中段起點 | ||
3.4.2 上層中段終點 | ||
3.4.3 下層中段起點 | ||
3.4.4 下層中段終點 |
參數名稱 | 說明、default | 其他 |
4.1 Vc之算法 | 下拉選單指定Vc算法
|
|
4.1.1 優先原則 | 下拉選單指定優先原則
| |
4.1.2 最大箍數 |
| |
4.1.3 兩端最小箍數 | 計算左右兩端箍筋之最小箍數
| |
4.1.4 箍筋號數增大值 | 箍筋量增大時,允許增大鋼筋號數
| |
4.2 間距 | ||
4.2.1 最大間距,60cm |
|
|
4.2.2 最大間距=有效深度倍數 |
| |
4.2.3 該樓上限值 | 對梁之箍筋間距要/不設定上限值
| |
4.2.4 間距偏好值,遞增 | 遞增排列,可為小數
| |
4.2.5 間距偏好值誤差 |
| |
4.2.6 兩端相同 | 若勾選則左右兩端箍筋間距必須相同 | |
4.2.7 大梁要韌性檢討15.4.3.2 即1/4d | 檢討箍距不大於1/4d, 8倍主筋直徑,24倍箍筋直徑,30cm
|
|
4.2.8 ………額外增量 | 依15.4.3.2韌性檢討後,可加上額外增量
| |
4.3 | ||
4.3.1 中央箍數若小於兩側,調整中央 |
| |
4.3.2 兩端若小於中央,調大兩端 |
| |
4.3.3 淨跨小於6倍梁深時,中央帶改同兩端 | 規範要求梁緊密箍筋考慮 2倍梁深,此節不能忽略。但若梁淨跨小於6倍梁深時會使中央帶短於二側,圖面反而怪異,故設此選項。
| |
4.4 剪力牆 | ||
4.4.1 剪力牆:有牆時只分左右2段 | 示意圖7 | |
4.4.2 剪力牆:牆區長度縮減 |
| |
4.5 依ETABS配筋時之係數調整 |
| |
4.5.1 依ETABS時,扭力貢獻係數f | 是否完全採用ETABS配筋的扭力數據,或依比例折減,或不考量
| |
4.5.2 依ETABS時,中段Vc’折減係數f | 是否考量Vc’,或依比例折減,或不考量
|
|
參數名稱 | 說明、default | 其他 |
5.1 縱向扭力筋放大係數, >=0 |
| |
5.2 梁深>?需佈設腰筋 |
| |
5.3 縱向扭筋間距E.F |
|
|
※6.1 & 6.2參數僅適用於配筋方法為RCAD韌性設計,6.3 若採用ETABS配筋仍可適用
參數名稱 | 說明、default | 其他 |
6.1 剪力放大係數 | ||
6.1.1 剪力放大係數Dead+Live |
|
|
6.1.2 剪力放大係數Dead |
| |
6.1.3 剪力放大係數Live |
| |
6.2 | ||
6.2.1 端部Vc有效值 | RC設計時,梁跨(大梁)兩端鋼筋配置會較緊密,主要原因為地震時會造成梁柱接頭處扭曲而形成剪力效應,所以此參數值依設計之需求由設計者評斷。
|
|
6.2.2 中段Vc有效值 |
| |
6.2.3 中段要計算 |
| |
6.3 | ||
6.3.1 大梁核算相關規範[土木401-100]15.4.2.2 |
| |
6.3.2 大梁核算梁頂中央>1/3左右 |
|
參數名稱 | 說明、default | 其他 |
7.1 14/fy |
|
|
7.2 核算相關規範[土木401-100] 3.6.3 |
|
|
7.3 適用於左上,中下,右上 |
| |
7.4 適用於左下,中上,右下 |
|
※此部份參數僅適用於配筋方法為RCAD韌性設計/RCAD非韌性設計,若採用ETABS配筋無需填寫
參數名稱 | 說明、default | 其他 |
抗彎 | ||
抗剪 | ||
抗扭 |
參數名稱 | 說明、default | 其他 |
.1 設計參數 | ||
.2 載重組合公式 | ||
.3 3斷面配筋數 | ||
.4 3斷面極值 | ||
.5 N斷面極值 | ||
.6 斷面之細項 | ||
.7 斷面之剪力 | ||
.8 斷面之扭力 | 示意圖 | |
.9 耐震之流程說明 | ||
.10 耐震之剪力核算 | ||
.11 耐震之主筋變動 |